果蔬品质快速无损检测与智能监测技术及装备是保证采后提质增效、智能制造的重要技术支撑,对此,研究基于光电传感技术的农产品品质多指标同时检测方法,熊猫体育的含义研发农产品劣变与隐性缺陷的快速无损检测技术及装备。创新仿生智能优化算法进行光谱特征信号提取建立稳定高精度的预测模型,开发了果蔬主要品质安全指标快速、高精度、无损伤、可在线、智能化的检测系统;阐明了果蔬仓储过程导致腐败变质的多环境影响因素与品质变化耦合的作用规律,建立了多源环境因素与品质间的时空动力学模型和环境影响因素交互影响的预警模型,综合应用物联感知和互联网技术,建立果蔬智能化实时监测、评价、预警技术。可保障农产品品质、减少采后损失、实现农产品加工增值、提升我国农产品生产加工的可持续、智能化水平。
郭志明,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食品无损检测与物联网监测技术及装备研发。博士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先后在上海高新技术企业和北京研究所工作,2015年起就职于江苏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入选农业农村部首批“神农青年英才”和江苏高校“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等,兼任中国农业机械学会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分会副秘书长、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果蔬加工技术分会理事、江苏省食品科学与技术学会理事兼副秘书长等,熊猫体育的含义也是“科创中国”国家农机装备产业科技服务团高级专家。专注食品智能检测与加工,在食品快速无损检测、食品光学传感评价、食品质量安全物联网、人工智能算法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效。近年主持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和任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国合研究和青年,江苏省重点研发计划,江苏省产学研合作项目,江苏省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基金等国家/省部级项目20余项。第一发明人授权发明专利12 件、登记软著8 件;第一/通信作者发表SCI检索论文60余篇,其中ESI高被引论文7 篇。研究成果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江苏省科学技术一等奖和中国商业联合会科技进步特等奖等。
为深入探讨未来食品在大食物观框架下的创新发展机遇与挑战,促进产学研用各界的交流合作,由北京食品科学研究院、中国肉类食品综合研究中心、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技术创新中心(动物替代蛋白)及中国食品杂志社《食品科学》杂志、《Food Science and Human Wellness》杂志、《Journal of Future Foods》杂志主办,西华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四川旅游学院烹饪与食品科学工程学院、西南民族大学药学与食品学院、四川轻化工大学生物工程学院、成都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成都医学院检验医学院、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都市农业研究所、四川大学农产品加工研究院、西昌学院农业科学学院、宿州学院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大连民族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北京联合大学保健食品功能检测中心共同主办的“第二届大食物观·未来食品科技创新国际研讨会”即将于2025年5月24-25日在中国 四川 成都召开。
为进一步深入探讨食品产业在当前复杂多变环境下的高质量发展路径,并着重关注食品科学、营养安全保障的基础研究与关键技术研发,贯彻落实“大食物观”和“健康中国2030”国家战略,北京食品科学研究院和中国食品杂志社《食品科学》杂志、《Food Science and Human Wellness》杂志在成功召开前十一届“食品科学国际年会”和五届“食品科学与人类健康国际研讨会”及二十余次食品专题研讨会的基础上,将与国际谷物科技协会(ICC)、湖南省食品科学技术学会、湖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湖南农业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长沙理工大学、湘潭大学、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农业大学长沙现代食品创新研究院共同举办的“第十二届食品科学国际年会”即将于2025年8月9-10日在中国 湖南 长沙召开。